专家:病毒视频的三个常见共性

凯文•阿洛卡(Kevin Allocca),是视频平台YouTube文化和流行趋势部门的负责人,也是一位病毒视频专家。经常有人问他,病毒视频是如何蔓延的。在新书《刷屏:视频时代的疯传法则》(Videocracy)里,凯文解释了他对这个过程的理解。

首先,凯文解释了什么是病毒视频。有一种观点认为,假如某个视频在社交网络上被疯狂传播,非常受欢迎,那它就是一个病毒视频。在凯文看来,YouTube上大多数的流行视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视频。他认为,判断一个视频是否已经变成“病毒”,不取决于它的观看次数,而取决于人们是怎么发现它的。

比如,一位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发布了一个新视频,立刻获得了数百万浏览量,这不算是病毒视频;某个教人打领带的视频,在一年内获得上百万的浏览量,也不算是病毒视频。凯文说:“病毒视频的特征在于,它必须是通过偶然的、无组织的人际网络或在线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流行的视频。”

病毒视频兴起于2006年,同时也开创出了一个商业模式——人们可以通过流行的视频赚钱。一些人以为,病毒视频的“病毒因子”藏在视频内容里,于是,很多人都开始随手拍摄、发布一些视频,然后等待一夜爆红。

肯雅塔•起司(Kenyatta Cheese)是一位研究互联网文化现象的专家,他认为,如果要真正理解病毒式传播,你需要了解的是人际网络,而非视频内容。这里的网络指的是,由共同兴趣爱好或利益而集结起来的用户群。肯雅塔说:“创造某种可以四处传播的病毒,就是在创造一种兼容性,以便适应各种网络用户群体。” 现在也有不少公司想要制作出病毒式广告,对此,肯雅塔建议,在为一群人创作之前,你必须了解他们,比如,你需要了解他们在分享什么、是怎样分享的?他们的价值观如何?他们分享过的视频有多长时间、是什么类型?他们更关注故事中的角色、任务关系,还是叙事手法?

尽管病毒视频的传播,是偶然、无组织的,但凯文从研究中总结出了适用于所有病毒视频的三个元素,我们来依次了解下:

第一,参与感。对于观众来说,网络视频是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的视听体验,因此,越是能够激发观众互动性和参与感的内容,越有可能成功。一个例子是,2014年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人们以慈善的名义往自己的头上泼一桶冰水。这个挑战很简单,几乎没有任何门槛。网络平台上与冰桶挑战相关的视频,几个月内被观看了数十亿次。模仿是最简单的参与方式,不过,凯文提出,最强烈的参与感往往来自视频激起的情感反应。比如,挑衅的言论会激怒人们,有效地引发参与欲望,“观众对视频的看法比视频本身更重要。病毒视频本身没有‘毒’,我们与它们的互动才让视频中了‘毒’。”

第二,惊奇感。多年来,凯文在YouTube上看过大量病毒视频,他发现,尽管这些视频内容不同,但都包含了一个共同的模式:每个视频都至少有一个核心元素是我们不熟悉、不曾见过的。他介绍,大脑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寻常的事物会激活大脑中的“新奇中心”,并诱导多巴胺的分泌。还有研究显示,新奇的发现会给大脑增加额外负担,人们会本能地想要减少认知上的负担,减少负担的方法就是“与他人分享”。凯文引用了《惊奇:享受和应对意外》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我们几乎会谈论自己所有的情感体验,只留下10%给自己。一件事越令人惊讶,我们就会越快、越频繁地与他人分享。”

第三,催化剂。凯文发现,观众、视频平台和其他传播机制的存在,迅速加快了视频的传播,他认为,人们生活的数字世界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连接了万事万物,其中有很多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会互相连接,然后引爆网络。这些节点包括知名的博客、名人、电视节目、网络平台,很多病毒视频就是通过YouTube开始流行的。

不过,凯文也承认,这三个元素只是病毒视频中的常见共性,拥有这三个共性也无法保证能够打造出一个病毒视频。不过,如果你拥有足够的资金、完美的策略,以及准确定位的传播节点,就能制造出病毒视频,不过,这种流行并非来自真正的分享,而是人为何金钱堆积的假象,这种视频的吸引力很难持续。“真正成功的病毒视频必须具有激发观众参与的动力,要让观众觉得,点一个赞是值得的。”

以上,就是病毒视频专家凯文•阿洛卡对病毒视频的理解。他认为,病毒视频的三个常见共性是参与感、惊奇感和催化剂。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期文章改写自:《刷屏:视频时代的疯传法则》
作者:凯文•阿洛卡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