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庞氏骗局和合理的借债、投资、创业行为

庞氏骗局就是靠投资者或者后续的投资者的钱来还钱,而不是靠实际盈利来还钱的运作。它通常是靠“ 人所不能的回报 ”来吸引新的投资者。这些回报要么是高得不正常,要么是一以贯之的不正常。

无论市场怎么变动,他们的回报率都不受影响。不管怎么样,他们生生不息的回报,不是靠实际的盈利,而是靠不断增长的现金流来维持的——这就是庞氏骗局。

Read More

细胞“自噬”成为对抗癌症的新途径

癌症被称为病中之王,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对抗癌症的疗法也在不断更新。 1月23日,《自然》科学期刊发表最新论文,揭示了一种全新的抑制癌症的途径——细胞自噬(autophagy),也就是细胞的自我吞噬。公众号生物探索编译了这篇文章。

这项实验来自美国加州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科学家们认为,“细胞自噬”会是一种完全新颖的抑制肿瘤的途径。而且,通过靶向治疗,还可以在癌变发生之前就及时阻止癌症发生。

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细胞自噬。通俗来讲,就是细胞“自己吃自己”的过程,它是细胞维持物质周转的重要机制。当细胞内出现衰老的蛋白质、或损坏的细胞器等废弃物时,一些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把它们包起来,再进行降解,循环利用。这样确保细胞本身的代谢需求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总之,它是细胞的一种生存机制。

那具体怎么阻止癌症发生呢?

先来了解下癌症发生和什么有关。生物学上有个现象,叫端粒缺失。癌症的发生,就和端粒的缺失有关。具体解释下,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相当于染色体的一个帽子。这个叫端粒的“帽子”,负责保护染色体完整、调控细胞的分裂周期,它也被叫做“生命时钟”。所以,端粒的长度和寿命、疾病息息相关。

细胞分裂时,DNA会复制,端粒也会随着缩短一点。一旦它短到不能有效保护染色体时,细胞就会得到一个“停止分裂”的信号。当出现病毒或者其他干扰因素时,细胞就接不到这个信号,会一直分裂下去,端粒也会一直缩短。这时,细胞就进入一种“危机”状态,染色体得不到保护,变得功能失调。这些,都是一些癌症的标志。

生物学家乔-纳索(Joe Nassour)说,研究发现,细胞自噬竟然会促进危机细胞的死亡,从而阻止癌症的发生。他解释说,端粒的缺失,会激活细胞自噬,吃掉那些危机细胞。所以,细胞自噬,实际上成了一种抑制癌前病变的保障机制。而且,即便癌症已经发生,抑制细胞的自噬,可能会让已经病变的癌细胞“挨饿”,反而能有效对抗癌症。

以上就是生物科学家关于抑制病中之王癌症的最新研究,希望对你有帮助。

管理:女领导为什么不好当

大量研究表明,在职场上,女性领导者比男性领导者遇到的挑战更多。她们一方面要像男性一样能干又强硬,一方面又要更加热情和友善。这往往会让她们感到左右为难。《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介绍了三位领导力专家的观点,并分析了为什么女性领导者不好当。

郑薇是威斯康星大学河瀑分校的管理学教授,她研究领导力发展和多样性的相互影响。罗妮特·卡克是以色列的一位领导力和组织研究教授,也是《领导力季刊》(Leadership Quarterly)的高级编辑。艾利森·梅斯特是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的教授,常年研究领导力的发展、身份、和群体动力学。这三位学者对美国51家组织的64名高级女性领导者进行了深入访谈,总结出女性领导面临的以下四种矛盾,并给出了六种应对策略。

第一种矛盾,既要严格,又要有关怀的心。参与调查的女性高管表示,她们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别人,一方面也要对别人表示出女性的关心。这让她们有时很难把握好边界。

第二种矛盾,既要有权威,又要参与工作。在管理中,女性领导者既要宣扬自己的能力和权威,又要能够承认自己的弱点,要求他人和自己合作。因为要表现出权威的姿态,所以会表现出“态度强硬”、“大声说话”、“果断行动”等。但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显得傲慢,她们也会随时承认自己的弱点,表示愿意和他人合作。

第三种矛盾,既要倡导自己的目标,又要为别人服务。女性领导者必须同时兼顾自己的目标和他人的需要。过于注重某一方,都可能会造成麻烦。一位负责战略的女性主管说,她曾为了推进自己的目标,和内部利益相关者进行谈判,结果人们觉得她太过强势,她差点丢了领导团队的职务。

第四种矛盾,既要保持距离,又要显得平易近人。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显得“专业”、“严肃”,女性领导者会和他人保持距离,维持一种“领导力氛围”。但这样又会给人留下“强硬”、“自私”、“冷漠”的印象。为了弥补这一点,许多女性领导者会刻意向大家传达自己亲切的一面,让人们觉得自己“平易近人”、“随和”、“容易沟通”。这本身就会牵扯很多精力。
那么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做一个令人信服又不为难自己的女领导呢?

策略一,适应形势。大部分女性领导者表示,她们会根据场合和群体的不同,对人们表现出友善或强硬的态度。比如,在某些场合中刻意不坐在桌头,表示自己今天只不过是团队的一员;在某些时候,会采取不一样的姿态,表现出自己是决策者。

策略二,循序渐进。可以先和人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的关系;当需要挑战现状或实现具体目标时,再进一步使用强硬些的行为或言语,来推进目标的实现。

策略三,寻找双赢局面。尝试建立一个心态,当你试着影响某人时,要了解对方的价值观、特质和目标。再看看彼此的目标有没有一致的地方

策略四,对任务的要求要严格,对人则要柔和。要学会在善待人们的同时,坚持对任务的严格要求。比如,在某个问题上和别人发生了激烈争论,但走出会议室依然是朋友,把人和任务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策略五,换个角度思考。有些女领导者会重新审视“友善”和“强硬”这两个特质。过去被认为是弱点的表现,在她们眼中会变成强项。比如,软弱,在过去会显得不自信;现在,也代表有足够的安全感暴露自己的弱点。你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有能力找到答案”。

策略六,把一些看似有威胁性的举动视为一种关怀。当有人给你负面反馈或提出异议时,不要觉得这是一种冲突,当作别人帮助你的方法。反过来,给别人提出意见时也更加坦然。

以上就是《哈佛商业评论》关于女性领导者会面临的四种矛盾以及六种应对策略,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女领导为什么不好当?》 见于: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

商业:华为事件创造的不确定性

中国电信巨头华为最近一段时间可谓是麻烦缠身。无论华为是否愿意,它都成了中美两个超大经济体之间博弈的一环。华为在电信设备上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是瑞典公司爱立信。两家公司在5G设备上也在进行竞争。爱立信曾经在2018年初,宣布自己已经拿下了全球一半的5G合同。华为同样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自己的5G设备,不过,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指责和调查,会延缓甚至阻止华为在西方一些市场的销售。

Read More

调查“恶血”:记者如何掀翻硅谷独角兽

约翰·卡瑞尤(John Carreyrou)是华尔街日报报道医疗行业的记者。他在2018年出版的书《恶血:硅谷独角兽的医疗骗局》(Bad Blood: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登上了所有年度最佳图书榜单。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商界名人,都对这本书赞不绝口。

沃顿商学院教授康蒂·布朗(Peter Conti-Brown)甚至说,卡瑞尤的工作,完全可以媲美《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对水门事件的报道。当年这一系列报道让尼克松总统被迫辞职。再或者,在强盗大亨们崛起的年代,著名调查记者艾达·塔贝尔对标准石油公司的报道。

我们来跟你介绍下这本热门商业图书的内容,记者在做调查报道时采用的方法和原则,以及这次硅谷独角兽丑闻带来的反思。

Read More

网络时代的商业调查报道是如何进行的

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被盛赞为堪比水门事件报道的这个商业调查报道是怎样进行的?

在《恶血》的后半部分,《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约翰·卡瑞尤(John Carreyrou)也进行了君子自道式的描述。整个过程,就像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一样,一环扣一环。而且,在其中,我们能看到美国老牌媒体《华尔街日报》进行报道时的方法和准则。

我们之前提到过,伊丽莎白·霍姆斯一直被当做女版乔布斯,备受媒体追捧。 2014年12月15日,《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一篇霍姆斯的人物特写。按照卡瑞尤的说法,这篇报道其实只是之前《财富》杂志报道的一个更加长的版本而已。主要基调是积极和正面的。当然,《纽约客》杂志那篇文章也提出了几个质疑。比如引用一位资深科学家的说法,表示对扎手指血液检测可信赖的质疑。文章也提到,公司缺乏公开发表的同行审查数据,也就是由有同类学科背景的同行进行审核评定。

但是,一位商业人物被《财富》、《福布斯》这样的杂志报道,影响力更多还停留在商业圈内。而《纽约客》覆盖的读者范围以及读者的多样性,要广得多。结果就是,有一位血液检测专家看到了《纽约客》的这篇文章,然后产生了怀疑。而且,这位血液检测专家自己还写博客。这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

Read More

反思硅谷的“过度承诺”文化

整件事情给人什么启发呢?卡瑞尤给出了一个说法,那就是,不是所有公司,都可以按照传统科技行业公司的打法去做。

霍姆斯和她的创业项目初心非常好。而且,如果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公司,其实失败了,顶多也就是把投资人的钱赔掉。但是,霍姆斯的创业,最大的不同是,她做的是一个医疗项目,而且,是直接要面向病人使用,并且会在诊断过程里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是性命攸关的。因为医生会根据检测结果来判断药的用量。

事情出错在哪里?

卡瑞尤说,正是因为霍姆斯采用的是硅谷科技创业公司一直以来都在采用的过度承诺模式。

硅谷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描述这种文化:雾件。这个词是1980年代在硅谷被发明出来。描述的是,一开始被人大肆吹捧,但是最后耗费数年时间才成真的新软件或硬件技术。它反映的是,科技界在营销上具有不负责任的倾向。微软、苹果、甲骨文都被人指责说,采用过这种手法。这种过度承诺文化是硅谷的特征之一,只不过对消费者的危害很小,顶多就是失望和期待落空。

Read More

研究: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分享假新闻

有了社交媒体之后,假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那究竟是哪些人在转发假新闻,以及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一项发表在2019年1月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的研究,给出了一个年龄上的特征,那就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转发假新闻的主力。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翻译了研究内容。

在2016年美国大选前后,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给1300多人安装了一个应用程序,可以追踪这些人的共享数据,以及他们发的贴子和关注的页面。结果发现,其中大约8.5%的人分享了虚假新闻的链接。

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人员认为年龄或许是判断分享假新闻人群的最佳指标。其中,65岁以上的用户中有11%分享了虚假新闻链接,而18至29岁的用户中只有3%的用户进行了分享。从分享假新闻的数量上来看,65岁以上的人是18至29岁人群的近7倍。研究者还研究了性别、种族以及收入等方面的差异,但没有发现在分享假新闻方面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分享假新闻呢?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

首先,此前有一系列研究表明,60岁及以上的人,缺乏判断网络新闻真实性所必需的数字媒体素养,“年纪大的人可能不像其他人一样能轻松地分辨社交网络上的事实与谎言”。

其次,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衰老对认知和记忆有负面影响。这个理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记忆会变差,这让老年人很难抵抗“虚幻的真实效应”,也就是说,当他们不断反复接触某一类信息之后,就愿意相信这些信息是正确的。在评估真相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熟悉程度来判断,而不是进行理性分析。因此,信息环境越复杂,错误信息越流行,这种效应就越严重。

以上就是有关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分享假新闻的研究,希望对你有启发。

连线创始人: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英雄

《连线》(Wired)是一本对科技和互联网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杂志。它创办于1993年,伴随着几代科技公司的成长,从苹果、雅虎到谷歌、脸书。《连线》杂志的历任主编,比如凯文·凯利和克里斯·安德森,都是科技行业很有影响力的记者和作家。《连线》杂志的创始人路易斯·罗塞托(Louis Rossetto)参加了极客公园的年度活动,在活动上发表了演讲,并接受了现场访问。罗塞托介绍了他创办这本杂志时的想法,以及他对于商业的理解。

罗塞托说,在《连线》创刊四个月后,他们开了一次规划大会,去讨论到底希望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希望向人们传达什么样的信念。最后,包括凯文·凯利在内,《连线》的元老们认为,首先,对于员工,《连线》应该是大家喜欢为之工作,能够把自己的智慧、善意、好奇心传达出去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杂志同事们才会希望每天早上来上班,来克服各种挑战。其次,对于客户,要能以客户为中心,能够通过好的产品来盈利。最后,要成为一家能够驱动变化的公司,成为对科技行业领导人有号召力的杂志。

《连线》杂志曾经吸引了很多有才华的人加入。最著名的比如《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罗塞托说,对任何一个企业家来说,人力资源都非常重要,因为是人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作为一个领导,你的任务不仅仅是找到你的追随者,而是创造出其他的领导者,所以我在招聘的时候,希望能够找到比我优秀的人。”

他把《连线》杂志的战略确定为: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英雄。不过,罗塞托对英雄的定义,不是电影明星和政治家。他对英雄的定义是:那些创造新技术、建立企业、改变世界的人。这些人在吸引更多的人跟随他们。《连线》的主旨就是,找到这些做过伟大事情的伟大的人。尽管其中有些人当时还没什么名气。

罗塞托也谈到了他对乐观主义的理解。他想要创办《连线》杂志时,没有任何杂志和出版的经验,也没有资源和钱,仅仅觉得应该为科技革命做一本杂志。当时很多人觉得他过于乐观,他的回应是:做一个乐观主义者是好事,放眼看整个世界越来越好,为什么不应该是乐观主义者?此外,如果要从创业,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根本就寸步难行。再后来,他有了孩子,他对乐观主义有了全新定义,“以往,乐观主义是关于我们的业务、生意,后来,乐观主义是关于,如何为创造美好世界制定一个战略。如果你认为未来不会变得更美好的话,你就不会负责任,就不会发挥你的作用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好。”乐观主义不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以上就是著名科技杂志《连线》的创始人罗塞托,分享的自己当年创办这本杂志时的想法。

张勇:商业操作系统是一种能力的输出

还有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将接替马云,成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阿里掌门人就此更迭。在独特的“合伙人”机制下,张勇和其他新一批领导者已经成为阿里的中流砥柱。张勇近期一直在提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的概念,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他分享了自己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

张勇说,从今天向未来看去,就会发现所有客户都在走向整体的数字化经营,互联网不仅用在销售方面,同时也用在营销、用户管理、消费者运营等方面。他认为:“今天越来越从需求端走向供给侧,而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是供给侧数字化革命,把消费需求和供给完全对接起来。”

他表示,过去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但是到了今天,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去组织设计和生产。从营销到供应链,从产品设计生产到物流,甚至最源头的原材料准备,整个产业链都在变得全方位数字化。

在全面数字化过程中,所有企业都需要面向消费者的市场,所有企业在经营中都需要流动资金金融服务和消费者金融服务,包括2B的金融服务和2C的金融服务。而阿里有所有企业都需要的、让货品流转更高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也有企业要变成数字化经营所需要的IT基础设施,也就是窄义的云。

在张勇看来,这样的商业操作系统是一种能力的输出,而不是一个工具的输出。阿里给企业提供的是数字化整体能力。比如阿里参与到分众的运营之后,分众的电梯楼宇广告或者框架广告,从过去的展示媒体变成了现在的数字媒体。商业操作系统的核心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把所有的方面加在一起,形成一种能力,这个能力让软硬件结合得更好,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好。

张勇认为,未来互联网会从有形变成无形,会变得“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渗透在各行各业或者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能力。他说自己不太希望用“互联网化”这个词,而是用技术和思想,“一说到互联网,大家容易想到网站、手机客户端,其实它是一种数字技术,同时思想也很重要”。

以上就是阿里巴巴CEO张勇对于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