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有货币都是泡沫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是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接受36氪采访时,他谈了自己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以及他对于技术革新带来的泡沫的看法。

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富兰克·奈特(Frank Knight)曾经这样描述企业家的本质:“现实的经济过程是由预见未来的行动构成的,而未来总是存在不确定因素,企业家就是通过识别不确定性中蕴含的机会,并通过对资源整合来把握和利用这些机会,获得利润。”

Read More

马云:中国经济还有3次巨大的机会

马云在浙商总会年会上发表了一个演讲,演讲里,马云讲述了自己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式的看法,以及对中国经济未来前景的态度。

在2018年,有很多关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讨论,也有很多人担心宏观经济状况会变差。马云则重申了他的一贯态度:“宏观跟你没有多大关系,我们担心的90%和宏观有关系,但是90%的宏观和你都没关系。”

对于经济学家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马云的看法是:“经济学家是对昨天的总结,而对未来的把握,有时候是一种直觉。完全按照经济学家说的做,就麻烦了。听到不同之处,看到不同之处,想到不同之处,才会有企业家的机会。”

重要的是要看清楚经济形势。“看清楚了,并不担心,最怕的是你没看清楚,你以为是机会,(或者)你以为是灾难。有人把灾难做成了机会,有人把机会变成了灾难。真正看清楚的人没有悲观和乐观,只是暂时的困难,如何处理。”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马云认为,在三个方向上,还会有巨大的机会。

Read More

创业团队招聘常犯的7个错误

在处于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创始人最重要的决策,就是组建团队。对于一支初创团队来说,如果你能招到对的人,你的公司、你的投资人和你的未来员工都会感激你。但如果你招错了人,就可能会遇到噩梦一样的事情。微信公众号“光涧实验室”编译了一篇文章,总结了创业团队在招聘时常犯的7个错误。

Read More

第205封信:明君名臣、《大宪章》、版权和好市多退货

今天的内容其实是我最近给一个EMBA班讲课内容的节选。

“明君名臣、《大宪章》、版权和好市多退货”这四个话题看似毫无联系,其实我想用它们说明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这样便于大家理解前面提到的德鲁克定律和奥格威定律这些产业的规律,以便找到系统性的方法,能获得比较有把握的成功机会。

人活在世上,总要遇到一些麻烦,总可能被人欺负,这个时候怎么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关于这一点我在《见识》一书中已经讲了。中国人普遍偏爱于由明君和清官解决问题,具体到今天,就是凡事指望政府。

Read More

第206封信:J曲线和滞后效应

今天我们先讲一个政治学上的规律——J曲线,然后继续分析个人如何避免那种步步占便宜,最后吃大亏的情况。

几年前我和美国政治学家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谈他的著作《J曲线:懂得为什么国家会兴亡》(The J Curve: A New Way to Understand Why Nations Rise and Fall)。布雷默博士是斯坦福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是国际政治的专家。

他在研究了很多国家从落后走向繁荣、稳定的道路之后,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一个落后的国家如果按照现在最舒服的状况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如果有幸找到了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可能国家的发展和你想要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如果你坚持正确的方向,过了一个坎,以后的发展就和你想的方向一致了,而且只要方向对,你走得越远,结果越好。

Read More

第207封信:冬至、夏至和滞后效应

冬至快到了,我们今天就从冬至和夏至出发,谈谈滞后效应。

我们知道每年太阳照射时间最短,照射强度最低的时间是在冬至,而照射时间最长,强度最高的时间是在夏至。但是一年温度最低或者温度最高的时间却要滞后一个多月,原因是即使过了冬至,每天接受的太阳热量和散掉的热量相比依然是入不敷出,因此温度还会下降,直到吸收和耗散达到平衡,并且前者继续增加超过后者。对于夏至,情况也是如此。

进一步推而广之,这样一种趋势,要改变原先的状态,通常不能立竿见影,其效果总是滞后的,这就是滞后效应。我们昨天讲的J曲线,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滞后效应在政治经济中的表现。

明白了滞后效应,就不难理解耐心和我所说的慢三拍的重要性。有些人做事不成,不是因为最初的想法不对,而是忽视了滞后效应,在还没有看到效果时就匆忙改变了策略。

Read More

第211封信:帮助你和青春叛逆期孩子沟通的书

我的新书《具体生活》终于出版了,其中谈到了旅游和读书,因此11月初出版社安排我做了一个直播,谈谈这两件事情。关于旅游的事情,我在专栏中已经讲了很多次,因此这一周我就谈谈读书,从父母与年轻人相互理解和沟通这方面聊一聊。

当然,空谈没有意义,我选了几本我自认为是家长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读的书,用一些事例来谈谈两代人相互理解这件事。对于还在大学里读书的读者,希望这些书能够让你提前看到未来可能遇到的烦恼,少走些弯路。

今天要谈的书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塞林格1951年出版的,原本是让成年人来读的,结果却被那个时代十多岁的孩子追捧。由于书中的内容和满嘴的脏话可能给孩子们带来不良影响,它曾经是美国中学里的禁书。

有人说它影响了好几代美国人,也有人说它教坏了一大批人。不管怎样,这是一本在美国影响力很大的书,而且它对人性的描写完全超越了时空,你看看周围生长在21世纪中国的十几岁的孩子,身上都有着书中主人公的那股子离经叛道的劲头。

Read More

第219封信:维系朋友关系之道

这周的前三天我总结一下这一年来课程的内容,后两天是承上启下,剧透一下明年的写作打算。
在这一季的“Google方法论”中,我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 智能时代的方法论
  2. 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
  3.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和工作方法
  4. 发明的逻辑

第四部分和明年的课程有一点相关性,我周四、周五再谈,关于大学教育的内容,课程里说过很多了,我这周就不谈了,不过关于有效学习的方法我周五会谈到。今天我谈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话题,算是对我们第三部分内容的总结。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总结放在明后两天。

Read More